近日,记者走访重庆市綦江区多地,聆听新农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的故事。
还未走进石壕镇石泉村村民杨康的肉牛养殖基地,记者便听到“哞哞”的叫声,这里刚完成第三次扩建,已实现存栏规模300头,预计2024年出栏400头西门塔尔牛。包養網
2012年,在重庆主城区打拼近10年的杨康是小有名气的美发师,经营几家店收入可观。但回村过年的他被家乡的寥落触动,“年轻人过完年走后,村子一下冷清了,我想让家乡人气旺起来!”杨康决定返乡创业。
石泉村毗邻贵州,可耕种土地不多但牧草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养牛。2013年,杨康试养了20多头肉牛,两年后就将规模扩大到80头。然而,眼看将赚到包養網第一桶金的他却遭遇挫折。
规模在扩大,养殖技术和管理却没跟上,养殖基地出现亏损,杨康一度想放弃养牛做回美发师的老本行。
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请来畜牧专家授课、指导,积极与银行对接融资,让杨康得以慢慢走出困境。将养殖基地顺利运转起来后,包養成为养牛能手的他决定带村民一起养牛。
“从养第一头开始,杨康为我提供种牛,帮我解决技术问题,现在我养了7头。”村民杨云军已养牛6年多,每年增收2万余元。几番探索后,养殖基地发展出“购牛—保育—分销—养殖—回收—销售”的模式,累计带动20余名村民增收。未来,杨康打算发展牛肉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创业。
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村民杨康为牛投喂饲料。新华社记者吴楠 摄
赶水镇洋渡村的“95后猪倌”张开镒还在外地上大学时便决心毕业后返乡,发展黑猪养殖产业。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冲劲,他在农业农村部门等的帮助下建起8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从300多头母猪养起。
毕业后,张开镒全身心投入养猪场运营,从选址建棚、猪种选择到饲料调配等无不亲自上阵,疫病防控更是一丝不苟,他养的黑猪至今仍保持零病亡纪录。
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后,包養行情张开镒总结出一套科学方法。2022年,他与养殖工人设计的猪舍、调温用水帘机、粪便处理系统获得专利。在张开镒的养猪场,本可能带来污染的猪粪一部分经处理后免费送给村民作肥料用,一部分由他从村里流转来的竹林“消化”,每年卖竹笋等又带来10多万元收入。
创业之余,张开镒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村民提供猪舍搭建、猪苗供应、出栏回收等服务,目前已与80余户农户合作。“一栋猪舍让我每年多收入4万多元,还不用担心养好的猪卖不掉。”村民陆建平对记者说。
如今,张开镒的养猪场存栏量已达400头,商品猪年出栏1万头,营收逾千万元。谈及未来,张开镒表示,“养殖、种植、农旅融合,我统统想尝试!”
赶水镇洋渡村的“95后猪倌”张开镒通过监控查看圈舍内情况。新华社记者吴楠 摄
近年来,为包養網排名吸引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当地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措施。綦江区就业和人才中心主任徐之杰表示,该区努力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载体,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配备创业导师等举措,树立创业典型、营造创业氛围,以创业促就业,助力产业兴、人气旺的和美乡村建设。(记者吴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