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有名道觀、道長簡介台包養行情(四)

作者:

分類:

  四、全國其它有名道觀

  1、鹿邑太清宮

  鹿邑太清宮位于周口市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宮鎮東北隅隱山上,據說為老子的誕生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于年齡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太清,道家渭天道,亦謂天空,傳為仙人棲身,道教常用以名其宮觀。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歷史上除鹿邑太清宮外,清代以前以“太清宮”為名的還有5個宮觀:一是西京太清宮,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四月易名為雍州太清,蒲月廢,此后成為歷史的陳跡;二是洛陽上清宮,唐哀宗時一度改為太清宮;三是嶗山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后改為太清宮;四是沈陽太清宮,乾隆年間由太清叢林更名而來;五是臺北板橋太清宮,始建于清代。除此之外,清代以后自封的太清宮均未獲得公認。這些太清宮中,只要真源太清宮,也便是后來的鹿邑太清宮被視為老子誕生地,其余太清宮僅是紀念老子的歷史古跡。鹿邑太清宮初為老子廟,建于東漢桓帝廷熹八年(165),后改為老子祠。在唐代時,被奉為皇家祖廟。現屬于全真道道觀。1986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1102_001

鹿邑太清宮

  據史志記載,太清宮至遲在東漢恒帝時已創建。漢桓帝延熹八年(165),桓帝劉志先后派中常侍左悺和年夜臣管霸“之苦縣祠老子”。當時名老子廟。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李淵為舉高本身家族位置,就聽從吉善行的建議,認老子為祖宗,派人在漢代老子廟的基礎上予以擴建,規模如京城王宮,做為皇室家廟。皇室常駐五百軍士鎮守太清宮。乾封元年(666),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天子”,并增建“紫極宮”、“太清樓”,改廟名為“玄元廟”。其建筑風格頗類長安王宮。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樓臺殿閣六百余間,其氣勢宏偉壯觀,建造精致華麗,金碧輝煌。到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又冊封老子母為“後天太后”,在漢李母廟的基礎上,擴建成洞霄宮,地位在太清宮北二里,太清宮建筑群正式構成前宮、后宮兩個體制。至玄宗李隆基時,太清宮又有增建,規模達到壯盛,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宮內建筑擺列有序,瓊樓玉宇,金碧輝煌。太清宮稱前宮,洞霄宮稱后宮。前宮祀老子,后宮祀李母。兩宮中隔一河,河上有橋。河名“金水”,橋稱“會仙”。前宮住羽士,后宮住道姑。兩宮相商事宜,則以云牌傳示,不允擅自來往,其規矩之嚴猶如皇宮。前宮午門聳立,御道直坦,院內以太極殿為中間,周圍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將太極殿環抱此中。開元年間,玄宗天子又親朝太清宮,為老子上尊號“年夜圣祖高上金闕天皇年夜帝”,改廟名為太清宮,又親手為五千言《品德經》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宮。至今仍立于太清宮前宮神道東側。開元二十九年(741),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天子廟一座。至此,漢代的老子廟易名為太清宮。現今鹿邑太清宮出土的大批碑刻證實,自唐代以來,“太清”之名一向沿用不變。

20131102_004

鹿邑上清宮唐玄宗手書品德經碑

20131102_005

宋真宗時“年夜宋重建太包養 清宮之碑“碑”

(文革中均被砸斷,現拼接而成)

  安史之亂后,唐憲宗和穆宗朝錄用唐宗室、隴西夫人的祖父和父親先后擔任真源縣令。唐文宗年夜和七年(833)八包養網 月,錄用唐宗室、隴西人士、宣武軍節度使李程兼任太清宮第一任宮使。這一由唐宗室擔任老子誕生地縣令和宮使的設定絕非歷史偶合,應系唐王朝有興趣為之。盡管這般,唐王朝仍未能看護好本身的家廟,太清宮最終仍然毀于兵事和水災。唐末黃巢起義,太清宮毀于兵事。五代時期,后梁太祖朱溫因此于開平元年(907)把太清宮降為太清觀;后唐莊宗李存勖同光元年(923),詔全國官名府號及寺觀門額,曾經改易者,并復舊名,太清觀復名太清宮。

  宋代又屢次撥國庫款重建太清、洞宵二宮,規模比唐時有加。北宋第三任天子宋真宗的母親系李氏,因此對太清宮特別厚愛,在位期間還以國家年夜典來鹿邑朝拜老子,重建時并立有“年夜宋重建太清宮之碑”、“後天太后之贊”、“會真橋記”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建后,真宗天子親率滿朝文武來太清宮朝拜。真宗所立“後天太后之贊”碑,通高八米,寬二米,二龍幡伏于碑首,神龜支撐碑下,為真宗御制御書并篆額的“三御碑”,且書法秀美,石質堅細,至今保留無缺,是太清宮所存之琳瑯珍品。以后屢修屢廢,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建碑記。金、元兩代王朝對太清宮命令嚴加保護,把太清宮周邊四十里一切資產劃歸太清宮一切。元惠宗元統年間(1333——1334),又頒發了圣旨和執照,對太清宮予以保護,碑刻今存。元末水災不斷,韓林兒又拆太清宮之材東運亳州,在通真觀建明王宮,致使太清宮年夜部門建筑被毀。

  包養網 明王朝樹立后,家鄉觀念很是強的朱元璋對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升本身的老家鳳陽為鳳陽府,隸屬中書省。把元代亳州所領的譙縣、鹿邑、城父三縣一分為二,此中譙縣及其南部的城父劃歸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府潁州,鹿邑因距鳳陽府潁州較遠仍由歸德州管轄。這樣“亳州”和“太清宮”人為的割開,使“太清宮”掉往“亳州”之名,“亳州”掉往“太清宮”之實。在朱元包養網 璋“揚正一抑全真”和嚴禁私建寺觀的宗教政策影響下,元代一向為全真教執掌、元末被劉福通起義拆毀的鹿邑太清宮始終未得以復建,但亳州的天靜宮卻保留無缺。于是,天靜宮就由北宋時自稱的“李母感星之所”升格為“老子誕生地”,《寰宇通志》、《年夜明一統志》也予以官方確認。乃至形成本日老子誕生地之爭。

  直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方由道圣等人募資重建,七年始成,據“重建太極殿碑”記載:老子及群仙泥像,煥然一新,但與唐宋比擬,“僅存升一于斗百也”。而現在與清時比擬,又是僅存“十一于千百也”。“文革”期間,太清宮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玄宗手書品德經御碑和宋真宗年間“年夜宋重建太清宮之碑”均被砸斷,道眾自願離開廟宇,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始重建。

  鹿邑由于是老子故鄉,故為中國道教發祥地。自唐宋以來,鹿邑道教很是風行,據縣志記載:當時全縣有道觀三百余座。此中道教人物層出不窮:唐之魏微在此修道多年,宋之陳傳、元之張三豐、明之王培獻等,均在此修道或隱居,特別是全真道七祖之一的邱處機祖師的得力門生張真人(號谷神子)曾掌管太清宮二十余年。歷史上一些名人如謝靈包養 運、李白、杜甫、蘇轍、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在這里留下尊老崇道、詠物狀景的珍貴詩篇。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胡耀邦、張愛萍、楊失意、朱镕基、溫家寶、李長春也先后到此游覽。

  現存的太清宮前宮有“太極殿”五間,鐵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八塊(此中唐碑一塊,宋二塊,金碑一塊,元碑三塊,清碑一塊),九龍井一眼,看月井一眼。后宮洞霄宮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間,娃娃殿三間,宋碑一塊。經鑒定,太極殿內直徑約一米的磉石是唐代的,殿門兩側正殿五楹下的磉石有宋代的、有元代的、有清代的,太極殿上的斗拱是宋代的。

  1997年,考古專家在太清宮發掘出一處含龍山文明遺址、西周墓葬、東周夯土基址和年夜型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年夜型文物古跡群。該遺址時代早,跨度年夜,保留無缺,文明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專家指揮近百名平易近工還對太清宮前、后宮周圍3300多平方米的空中進行了發掘,發掘出了清楚的唐、宋、金、元太清宮遺址及大批的祭奠器皿。證明歷代祭奠老子是在太清宮,祭奠李母則在后宮,同歷代文獻記載完整吻合。這次考古發掘,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年夜考古發現之一。

  太極殿  

  太極殿是太清宮古建筑群留下的最為主要的建筑。漢恒帝時為祭奠老子之處。唐時的太清宮前宮內“太極殿”位于中心。周圍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等。殿前有八卦煉丹銅爐一座,有鐵柱一根,為老子任柱下史之標志。殿東有“九龍井”。院內有千余棵參天古松,相傳為老子所親植。院內碑刻成林,松罩煙籠,蔚為壯觀,盛極一時。但在唐末毀于黃巢之亂。

  現存太極殿是清代建筑,它坐落于邊長18.7米的正方形平臺之上,臺高0.55米,南正面有三級石階通于臺上。太極殿面包養網 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式結構,黃色琉璃瓦頂。琉璃年夜脊,南龍北鳳,正脊之中置獸駝葫蘆寶瓶,兩端飾龍頭形年夜吻,上插劍把。垂脊飾神仙,小獸。檐角飛翹,斗拱層疊,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格局門窗,梁枋上清朝時彩繪依稀可辨,梁柱為明造,無頂棚,整個構造富麗堂皇,氣勢不凡。太極殿門兩旁的楹聯是:“壇場夜雨蒼苔古,樓殿春風碧瓦冷”,出自曾于宋英宗至平四年(1067)任亳州太守(時亳州轄今鹿邑)的歐陽修所作的《太清宮燒噴鼻》中的詩句。

  太極殿門闊五間,南墻有六根柱子支撐,每根柱下都有柱下石,而這六塊柱下石均為覆盆式。這六塊柱下石雖然形狀一樣,但鉅細紛歧,下面雕鏤雖多為飾物龍,但雕鏤手腕筆法紛歧。經河南考古專家張家泰研討與比對,認定這六塊柱下石分別是唐、宋、明、清四朝舊包養物。為太極殿每次修繕時用一塊新柱下石作為修繕的標志。

  太極殿內正中為宏大的老子坐像,坐像前立著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平易近、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等四位帝王,因為太清宮是李氏唐朝的祖庭。殿后還有口水井,叫“九龍井”,為老子煉丹井。老子銅像本是銅鑄,文革中銅像被當作“四舊”拉走融化,煉丹井也被填平。現在殿內的老子像為漢白玉雕制,高4米。像上和年夜殿四根柱子上敷的金粉、像上披的道袍,像前的年夜供案和四張小供案皆是臺灣同胞所贈。供案是用阿里山的稀世噴鼻木,由臺灣省手藝高明的匠人花費半年時間手工制成。當時臺灣和祖國年夜陸沒有直航,噴鼻案先是從臺灣空運到噴鼻港,再由噴鼻港空運到鄭州,再運到老子包養網 生地太清宮,頗費周章。
  
  現在的太極殿是一九八一年當局撥款三萬元修復的。“九龍井”亦已從頭疏通。現存鐵柱一根,古柏三株。文革中被打斷的唐玄宗手書《品德經碑》、《年夜宋重建太清宮之碑》和《後天太后之贊碑》殘碑又從頭拼湊,豎立起來。

20131102_006

一九八一年當局撥款三萬元修復的太極殿

20131102_007

太極殿內漢白玉老子像

  老君臺

  老君臺位于城東北角,為老子修道羽化飛升之地,始名“升仙臺”、“拜仙臺”,宋年夜中祥符六年(1013),改名為“老君臺”。臺高13米,臺下面積706平方米,全臺以古式年夜磚堆砌,由二十四個立體圍成圓柱形,底面略年夜,臺上環筑70厘米高的圍墻,形與城墻類似,臺上有正殿三間,東要配殿各一間,正殿為古硬山式出廈建筑,內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緻繪聲繪色。殿門檐下東西各嵌一短碑,上書“品德真源”、“猶龍遺跡”,山門內東側有鐵柱一根,高七尺,徑七寸,突兀而立,象征老子曾任柱下吏。山門下有青石臺階三十二層,加上正殿下一層,恰為三十三層,以符老子飛升三十三天之說,“文革”期間銅像、鐵包養 柱被投爐熔解,年夜殿上的古色古噴鼻裝飾被毀,圍墻、臺階,也未幸免。

  原來老君臺建筑群,很是宏偉,面積占鹿邑縣城將近四分之一,臺前五百米處有陳傳庵,廟宇數十間,有陳傳親書“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及福壽二字碑刻。老君臺前東西兩側有‘天齊廟”、“三官臺”、子問禮處”、“賽叔隱居處”、“老子故鄉”等古碑。廟門南邊,靠東西年夜街,有一座磚碑坊,高十余米,四柱三門,正門上方鐫有“眾妙之門”四字。門兩側磚柱上刻有一副對聯:“地古永傳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宮”。

20131102_008

相傳為老子白日飛升之處的老君臺

  2、終南山樓觀臺

  終南山樓觀臺位于西安市周至縣東南15公里的終南山北麓,因老子在此為尹喜講述《品德經》而名標青史,是我國有名的道教勝跡。《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稱:“樓觀為全國道林張本之地”,認為是道教最早的宮觀。樓觀臺為全真道十方叢林,道眾歷來重清修,且有自耕自食、行醫施藥的傑出傳統道風。此中老子墓、年夜秦寺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樓觀臺地點的終南山別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武功,東至藍田,千峰疊翠,風景優美,主峰位于周至縣境內,海拔2604米。樓觀臺一帶風景優美,依山帶水,茂林修竹,綠蔭蔽天,古籍贊美它:“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樓觀臺既有周秦遺跡、漢唐古跡,又有山青水綠的天然風光:古跡重要有老子說經臺、尹喜觀星樓、秦始皇清廟、漢武帝看仙宮、年夜秦寺塔以及煉丹爐、呂祖秋風在輕柔的秋風下搖曳、飄揚,十分美麗。洞、上善池等60余處;地點的終南山國家叢林公園始建于1982年,是林業部最早批建的全國十二個叢林公園包養 之一,也是東南地區首家叢林公園。樓觀臺老子像1992年被林業部定為國家級,1997年被評為“西安市十年夜景觀之一”。公園總面積2。75萬公頃。規劃為東樓觀、西樓觀、田峪觀、首陽山四個游園,12個景區,200余處景點,是人文、天然、叢林景觀融會俱佳的游玩勝地。公園內計存文物古跡50余處,碑石170余通,名人詩詞佳作150余篇,還有許許多多膾炙生齒的傳說。

20131102_010

終南山中的樓觀臺

  據《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載,“樓觀”肇端于公元前11世紀的周康王時代。相傳西周年夜夫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夜觀天象,稱故居為草樓觀。一日見紫氣東來,預感將有真人從此經過。尹喜便守侯函谷關。后來公然老子西游進秦,尹喜便迎請老子于草樓觀,老子在樓觀著《品德經包養 》五千言,并在草樓觀樓南高崗筑臺授經,故又稱說經臺。這便留下了樓觀臺這一名稱。據《周至縣志》記載:秦“始天子嬴政建陵廟于尹喜結樓地之南,并躬行祭奠。”西漢時,“漢武帝劉徹至樓觀謁祀老子,建看仙宮于樓觀臺觀北,并增置道員。敕令擴修廟宇,修筑殿壇”;“戰國秦漢間樓觀多住隱士和術士,西漢后樓觀規模逐漸構成,羽士日眾,廟戶不絕,故史稱樓觀為中國道教最早的宮觀”。

  魏時“樓觀臺”已正式見諸記載,《樓觀臺志》謂:“魏元帝咸熙初(264),羽士梁諶事鄭法師于樓觀”;“晉魏周隋以來包養 ,諸帝或鑾輿躬謁,或詔敕繕修,給戶灑掃,賜田養道”:西晉元康二年(292),惠帝司馬衷至樓觀拜謁老子,下詔修葺樓觀廟宇。“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復修,蒔木十萬余株,連亙七里,遷平易近三百余戶于樓觀;南北朝時,魏道武帝致噴鼻燭于樓觀羽士尹通,供其建齋行道,自此四方請謁者不絕。孝文帝太和中,羽士霸道義自姑射山攜門生六七人來樓觀,興修廟宇;北周武帝問道于嚴達法師,頓悟,在樓觀田谷建通道觀。又舉薦嚴達諸10人居觀講道。隋開皇年頭,文帝楊堅至樓觀祭奠老子。“開皇年間(581~600),又大舉修葺”“刻真草隸篆《品德經》碑置諸廟中。”

  唐初,唐高祖李淵為進步李氏皇族位置,追封李耳(老子)為遠祖,修葺樓觀,賜地十余頃,武德三年(620),高祖李淵至樓觀禮謁老子,詔建宗圣觀,并改“樓觀”為“宗圣”。賜白米2000石,帛1000匹以供修補擴建之用;七年(624),包養網包養 圣觀建成,高祖兩次至樓觀,有賞賜”;“九年仲春,擴建樓觀,高祖李淵3次至樓觀,詔立《年夜唐宗圣觀記》碑。”并年夜加營建。擴建歷時7載,樓觀規模絕後:巨殿崇觀相屬,亭臺樓閣連,更秉終南知峰疊翠,清泉溪縈紅色,青松挺立,竹林茂密,風景優美,享有“仙都”、“洞天之冠”之稱。當時的宗圣觀建筑群,相當于今老子說經臺等建筑十余倍。自此道教活動中間,從說經臺移至宗圣觀。”

  元代改宗圣觀為“宗圣宮”沿用至今。明清以后,宗圣宮受地動、山洪暴發、戰爭影響,逐漸蕭條。樓觀臺道教活動中間又轉移至說經臺。

  新中國成立后,對樓觀臺進行了屢次修葺包養網 ,構成了以說經臺為中間的建筑群。經臺重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圣殿以及躲經樓等。山門兩側有鐘、鼓二樓,對峙相看。山門前,有石階盤道,彎曲而至臺頂。樓觀臺在“文革”中曾遭破壞,年夜部門殿堂、園林被包養網 文管、園林部門占住,年夜部門道教徒被斥逐。1980年開始修復,時任樓觀臺道長的任法融擔負起了募籌資金,招工維修樓觀臺的責任,現已恢復舊貌。2005年,任法融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由秦到明清,這里歷代高道輩出。相傳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及北五祖中的鐘離權、呂洞包養網 賓、劉海蟾等有名羽士均曾于此修道布教。傳說道教神話中的八仙中的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等人,也曾在此修道,名傳千古。就連唐朝的開國元勳魏征、李績和有名羽士袁天罡、李淳風等,也都是出自當時的“樓觀道派”,故此樓觀臺又有“仙都”之稱。魏晉南北朝時,這里高道云集,構成有名之“樓觀道”,頗倡“老子化胡”之說。后世道教之混元派、尹喜派均源于此。

20131102_011

道教勝跡樓觀臺

  說經臺

  傳說中老子為尹喜說《品德經》之處,位包養網 居終南山北麓峰頂。現今保留的主體建筑為明清古建筑,經修葺和重建,占空中積9432平方米。有正殿、偏殿、碑廳、廂房、回廊包養網 等古建筑146間,為樓觀臺道教中間建筑群。重要殿堂有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靈官殿、太白殿、四圣殿、躲經樓等。進出門便是老子祠,老子在年夜殿中心態度嚴肅,眼光深奧。臺上有一副石刻對聯,各有七個極為冷清的字,取自高壽羽梅花古篆《品德經》兩通碑側。為“玉爐燒煉延年藥,邪道行修益氣丹”,據稱為老君十四字養生訣。但寫的居心讓人認不得,也是在故弄玄虛。

20131102_012

老子“說經臺”

20131102_015

老子祠內居心讓人不識的對聯

  山門西側不遠處有一石砌泉池,名為上善池,內有一石雕龍頭終年吐水不斷。

  臺的東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為橢圓形,冢方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書“老子墓”碑石。說經臺北二里處為宗圣宮遺址。遺址內有九株古柏,歷經千年依然蓊郁翠綠、蒼勁挺立的。當地群眾尊稱為“樓觀九老”。此中有一棵樹傳為老子當年系牛所用,被稱為“系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東北“那就觀察吧。”裴說。隅有三棵樹,樹上結癭酷似三只舉頭展翅、活靈活現的蒼鷹,人們被之為“三鷹柏”。

20131102_016

宗圣宮遺址“三鷹柏”

  老子煉丹爐

  老子煉丹爐在海拔八百多米的煉丹峰上。今煉丹爐是明代包養 所建,為磚砌長方形石室,室頂呈八棱形,象征著八卦。坐北向南,南邊有磚拱券門,爐內原有老君石像,今已不復存在。傳說老子當年就在此煉丹修道,由說經臺登煉丹峰路旁有丹井,旁有曬丹石,老君煉丹在此取水、曬丹。池的四周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

  化女泉

  由說經臺西行1公里,有二眼古泉。直徑60厘米,深2米,四時不竭,清亮甘洌,爽人沁脾,當地人視此泉為神泉,常來打水治病。泉邊道院始建于元太宗丙申年(1236),今尚存清建老子享殿三楹。
 
  相傳,太上老君疑門生徐甲俗念未了,道心不純,在此拔吉利草化美男以試,徐甲公然動情。老君見狀,怒搗仙杖訓誡包養 。仙杖點出,有泉涌出。

  3、北京年夜高玄殿

  位于北京故宮東南角,北京西城區三座門年夜街23號,北海公園之東,景山之西,是是中國獨一的明、清兩朝皇家境觀。1957年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專門供羽士天子嘉靖天子做醮供的處所。因年夜高玄殿臨街年夜門是并排的三座門,此地又俗稱“三座門”。
 
  從紫禁城的東南角看年夜高玄殿:清亮的護城河,年夜高玄殿的三座牌樓和兩座外型玲瓏的習禮亭,遠處是景山的五峰五亭,萬春亭高聳矗立于頂峰,這可謂是老北京最優美的風景之一。惋惜1950年年夜高玄殿牌樓和習禮亭因建筑馬路而相繼撤除。

20131102_017

俗稱“三座門”的北京年夜高玄殿三座牌樓

20131102_018

“三座門”清代老照片

  年夜高玄殿為明清規格最高的皇家境教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專門為嘉靖天子做醮供的處所。位于故宮外東南方,景山的西邊。建築于明嘉靖二十包養 一年(1542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毀于火,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由工匠郭文英掌管建築,應用的木材采自四川、貴州、湖廣等地。年夜高玄殿東西寬57米,南北長264米,占空中積年夜約1.5萬平方米。據史書記載,包養網 神殿建成之后,百官齋戒、行噴鼻、禁刑屠旬日。年夜高玄殿作為“每歲年夜旱,則建醮祈雨,遣官禮拜”之所,布衣不得收支。年夜高玄殿最后面的“乾元閣”上圓下方,象征著天圓處所,是在天壇的皇穹宇的建筑式樣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而成,形制獨特。

  清朝時期,年夜高玄殿經過維修繼續被用做皇家境觀,清朝天子每逢初一日、十五日按例要到年夜高玄殿拈噴鼻行禮。特別是逢年夜旱或年夜澇,天子均要在此進行祭天祈雨等活動。康熙年間因避諱更名年夜高元殿,后又改名年夜高殿。清宮檔案記載,年夜高玄殿先后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慶二十三年(1818)進行年夜規模重建。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清宮檔案記載,法軍包養 占領年夜高玄殿十個多月,年夜高玄殿的建筑和陳設文物遭嚴重破壞及掠奪,大量雕像、法器、經卷被法軍搶走。

  《辛丑條約》簽訂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準備回北京,清廷急令吏部尚書張百熙修復北京的途徑,內務府年夜臣世續等人趁機提出,年夜高玄殿是皇家境觀,應當修復,可交與張百熙和京城途徑工程一并修復。此提議獲得允準,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令張百熙等掌管修復年夜高玄殿。預計兩包養網 個月內完成修復,但因經費困難,直到光緒二十九年一月(1903)才輕率完工。過了幾年,年夜高玄殿建筑便險情頻發,部門殿宇發生漏雨潮濕,而清廷當時已經無力維修。1924年,清朝遜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年夜高玄殿和太廟、景山均被移交給清室善后委員會接收。1925年,又交由新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治理。此后,故宮博物院對年夜高玄殿的瓦頂進行拔草,補滲查漏,油飾殿門,維修圍墻。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年夜高玄殿被日軍占用。抗日戰爭勝利后,被國平易近黨軍隊接收。隨后,故宮博物院發出了年夜高玄殿的治理權。

  新中國成立后,年夜高玄殿被軍事單位占用,并劃為軍事禁區(稱為“三座門”)。1998年和2000年,全國政協兩次通過提案,呼吁將年夜高玄殿歸還給故宮博物院。2000年11月,中國古建筑專家鄭孝燮、羅哲文等人發布《關于發出年夜高玄殿作為文明設施的倡議書》。隨后,季羨林、侯仁之、羅哲文等年高德劭的學者又聯名發表呼吁書,盼望年夜高玄殿盡快實現騰退。20包養網 05年炎天,年夜高玄殿成為首批被北京市文物局下發《責令期限整改告訴書》的文保單位之一。當時,由于年久掉修,年夜高玄殿內的各處建筑年夜多損壞嚴重,彩繪嚴重脫落,年夜高玄殿正殿前月臺漢白玉石欄多有風化腐蝕傾坍現象,九天應元雷壇前被接建紅磚簡陋衡宇多間,院內搭建多座辦公建筑,火災隱患嚴重。2010年6月11日,其占用單位與故宮簽訂《移交協議書》。2010年7月8日,北京市政協委員視察了這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請求盡快騰退,修繕后向公眾開放。2011年6月,經過協商,故宮博物院發出了對年夜高玄殿的產權,隨即對年夜殿進行搶修加固和測繪任務,并準備開始年夜修。2012年4月,修繕工程完工。2013年5月,年夜高玄殿已正式歸還故宮,并計劃于2015年免費開放。

20131102_019

平易近國年間的年夜高玄殿全貌

20131102_020

本日整修后的年夜高玄殿表面

  年夜高玄殿面積約1.3萬平方米,成南北向長方形,總建筑面積約5300平方米。現存重要建筑自垣墻所開辟的3座門,護以石欄。內有年夜高玄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年夜高玄殿、九天應元雷壇、廡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圓處所的兩層樓閣乾元閣,進琉璃隨墻門,為過廳式的年夜高玄門,三間單檐歇山頂,擺佈各有偏門一座。門前原有旗桿包養網 ,現僅存基座。漢白玉石欄桿亦基礎無存,丹陛雖略有破壞,但包養網 圖案依然可見。年夜高玄門后兩旁有鐘鼓樓,各高兩層,單檐歇山頂。進進年夜門后,依然是三座門(俗稱二門),二門和正門很類似。二門年夜高玄殿門,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調年夜脊,兩邊各辟角門。門內擺佈為鐘鼓樓,為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鐘鼓樓后便是年夜高玄殿主體建筑年夜高玄殿。

20131102_021

正門內的兩座習禮亭,上世紀五十年月被坼除

  最后一進建筑為乾元閣,上層為圓攢尖屋頂,覆以藍琉璃瓦,象征天;下為“坤貞宇”,方形,覆以黃琉璃瓦,象征地。

20131102_022

牌樓漢白玉底座優美的雕飾

  年夜高玄殿

  年夜高玄殿正殿名。面闊七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前有月臺,擺佈配殿各五間。康熙年間為避“玄燁”諱,將年夜高玄殿更名年夜高殿。平易近國后現改舊稱。

  年夜高玄殿彩繪全為金龍和璽彩繪、前檐明、次間各裝四扇四抹隔扇門,兩稍間為檻窗,均為三交六碗菱花格。年夜高玄殿座為青白石須彌座臺基,圍有漢白玉石欄桿。殿前為月臺,正面踏跺三出,中有云龍丹陛,年夜高玄殿內供奉有三清像。年夜高玄殿漢白玉石欄桿多有破損,云龍丹陛保留無缺,殿內供奉的三清像已無。

  年夜高玄殿門前原有東西習禮亭及牌樓三座。三座牌樓呈品字形擺列,均為木制,是四柱三間的形制,人俗稱年夜高殿牌樓。三包養網 座牌樓正中都有匾額,為漢白玉石料,南牌樓北面所書為“年夜德日生”四字,南面所書為“乾元包養 資始”四字。東牌樓西面為“太極仙林”四字,東面為“後天明鏡”四字。中間印章為“乾隆御筆”。西牌樓東面為“弘佑天平易近”四字,西面為“孔綏皇祚”四字。匾上并無高低款,但匾中心有一顆鈐印。陳宗蕃所著《燕都叢考》專有記載:“其題額,相傳嚴嵩所書。牌樓中心安裝了原來的牌匾,是整塊漢白玉石刻制,石寬2.29米,高0.81米,厚10多厘米,重約1噸。牌樓撤除后,牌匾曾被用于日壇公園的一個石桌面,幾十年來竟無缺無損,也很奇怪了。”習禮亭也叫音樂亭。東名“陽真閣”,西名“陰靈軒”。構造獨特,為五花閣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結構類似故宮角樓,但更為優美。有“九梁十八柱”之說。1950年月,為拓寬馬路需求,習禮亭及牌樓被撤除。2004年,南牌樓獲得重建。

20131102_023

平易近國年間年夜高玄殿

  年夜高玄殿后為九天應元雷壇,為單檐廡殿頂,面闊五間,綠琉璃瓦黃剪邊,繪旋子彩繪。壇前有月臺,圍有漢白玉石欄桿。殿內原供奉有真武年夜帝,兩旁配殿各九間,綠琉璃瓦歇山頂。九天應元雷壇現狀和年夜高玄殿比,略差些,彩繪和漢白玉石欄桿殘缺的也較多些。

  九天應元雷壇后為年夜高玄殿最后一組建筑,象征天圓處所的兩層樓閣乾元閣,圓攢尖屋頂,覆以藍琉璃瓦包養 ,象征天;下為“坤貞宇”,方形,覆以黃琉璃瓦,象征地。乾元閣原供玉皇年夜帝,是清帝祈雨之所。

20131102_024

乾元閣:清帝祈雨之所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