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安順】21世紀儒學,從“游魂”到“歸魂”——儒學傳承發展三十年(1991—2021求包養網站比較)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7f5d78de57507.38124462.

21世紀儒學,從“游魂”到“歸魂”——儒學傳承發展三十年(1991—2包養sd021)
作者:祝安順(濟南幼兒師范高級專科學校、深圳年夜學國學院)
來源:原載《國際儒學》2025年第1期



本文作者祝安順傳授

摘要:1991年至2021年,平易近間讀經現象、經典誦讀行動和經典教導實驗三股儒學傳承發展情勢相續涌現。在學術界、文明界和教導界的多方推動、參與和劇烈爭論下,以儒學經典為主的教導實踐在平易近間社會構成備受關注的“讀經現象”,在各級各類學校實施“經典誦讀行動”和開展“傳統文明課程體系建設”。此三十年間儒學復興達到了1900年以來的巔峰,平易近間讀經的理念結果和實踐經驗,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經典誦讀和經典教導的勝利案例,為sd包養儒學回歸中國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奠基包養網VIP了堅實的基礎。仔細梳理這三十年儒學經典傳承發展的緣起、過程、論爭、轉變、緣由、經驗和趨勢,可以展現儒學若何回歸中國教導的實踐過程和思潮變遷,甦醒認識到21世紀儒學正從“游魂”走向“歸魂”。

關鍵詞:游魂說;儒家經典;經典誦讀;經典教導;讀經教導


1995年余英時在《中國文明》刊發《現代儒學的回顧與瞻望——從明清思惟基調的轉換看儒學的現代發展》長文,此中說包養甜心網道:“盡管舊建制崩潰了,儒學已變成游魂,但這個游魂,由于有兩千多年的憑借,取精用宏,一時是不會散盡的。它一向在中國年夜地下游蕩。”由此,儒學“游魂說”成為流傳很廣、影響極年夜的學術話語。但令余師長教師始料未及的,儒學不僅不會很快散盡,並且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會激烈地歸來。20世紀90年月以來,文明熱、蒙學熱、中醫熱、漢服熱、文字熱、國學熱、經典熱……一波熱潮接續一波熱潮,陳陳相因,遂成為一股高低結合、海內外配合發力的以儒家經典為主的中華平易近族文明的偉年夜復興運動。平易近間讀經運動在華人文明圈內蓬勃發展,經典誦讀之聲在中國年夜地和全球回響,經典教導也在年夜中小學各級各類學校持續深刻開展中。以儒家經典為主的中華經典正邁著堅定的程序,通過平易近間讀經、經典誦讀和經典教導這三條年夜道,年夜踏步歸來。若何細致梳理這一段歷史時期的儒家經典在教導領域的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對于懂得儒學“游魂”若何歸來以及對于若何更好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明教導的傳承發展體系都極為主要。


余英時
一、緣起“年少古典學校”的力挽狂瀾

1993年8月16日,《國民日報》第3版登載了《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此中有一句話說出了當時的文明發展動態,那就是:“打出‘國學’二字是很年夜的勇氣!”雖需求勇氣才幹倡導國學,但國學經典的傳承發展已經蓄勢待發。1994年,王財貴編寫《兒童讀經教導宣傳手冊》,廣為流傳,王財貴也開始到臺灣各地進行演講。1995年3月,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八屆三次會議提交了《樹立年少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第016號提案,提案者是趙樸初、冰心、曹禺、夏衍、葉至善、啟功、吳冷西、陳荒煤、張志公等9人,這批白叟和這個提案才將一場經典傳承發展的年夜幕漸漸打開,為中華經典教導傳承發展打開了天窗。

在提案中,九位白叟指出承載中華源遠流長文明的典籍將面臨著后繼無人的艱險局勢,面臨兩難的抉擇。“構成我們平易近族文明的這一方面是我們的平易近族聰明、平易近族心靈的龐年夜載體,是我們平易近族保存、發展的基礎,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平易近族屢經嚴重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假如不及時采取辦法,任此文明遺產鄙人一代消散,我們將成為歷史罪人、平易近族罪人。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隨著人類的進化,知識結構、時代生涯、社會環境、教導體系都已經發生宏大變化,我們不成能像後人那樣終身埋首于現代的經、史、子、集之中;對多數人而言,這一方面研討的拋棄、這一方面知識的萎縮又是不成防止的”。

提案直面真實的現實問題,甜心寶貝包養網在牴觸中折衷提出解決問題的思緒:古典學習是少數人從幼小必須接收訓練的平易近族任務。謹慎而真誠地提出樹立年少古典學校的建議:模仿其他技藝傳承和訓練的成熟做法,“可依托兩三座氣力較強的師范年夜學的中文系、歷史台灣包養系、哲學系,成立年少古典學校,也可以就在師范年夜學的附屬小學、附屬中學設立古典班,使進學學生除接收普通教導外,重點接收古典學科的基礎訓練,而教學任務在今朝即可由三系的師生兼任”。采用適合古典學的教學方式、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和教學訓練。“在此年少古典學校或古典班中,適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歷代主要的文、史、哲名篇都要背誦,不用分科,因為古典學科在打基礎階段是無法分科的,例如古典文學的閱讀與創作就必須有深摯的其他古典學科的基礎。除背誦相當數量的歷代名篇外,還要指導學生從事古文、駢文、詩、詞、曲的寫作實踐”。先試點,積累經驗后再推廣,但堅持適度。“此年少古典學校或年少班可先在年夜城市中設立兩三個,作為試點,以后也不用遍地開花,在我們這樣一個古國、年夜國中,這方面的人才必不成少,但培養的數量也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不用過多”。成建制地解決學生的前途。“年少學校或年少班的學生將來升進相當于中學的古典專科學校或師范年夜學附屬中學內的古典班,最后升進年夜學的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這批人畢業后或進進各級學校從事教導任務;或分別進進文學、歷史、哲學研討所及部門年夜學的古籍研討所從事研討任務,而有關部門則為其供給終身從事專業的需要條件和生涯保證,使這支由少數人從小接收培養而構成的專業隊伍不致流掉”。緊迫感極其強烈。“上述建議,盼望盡快組織討論,付諸實施,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僅就師資而言,今朝能擔負起古典學科教學任務的人已經未幾了,並且多年逾花甲、甚至更老。現在采取行動,尚可集中一部門氣力勉強對付,再過十年八年,生怕這樣的古典專科學校,想辦也辦不起來了”。

當時媒體紛紛跟進,社會各界極其關注。1998包養故事年1月5日,趙樸初給國家領導人寫信說:“我已是年過九旬的白叟,唯有一事長系于心……此事曾為海內外媒體廣泛報道,獲得海內外眾多人士的贊同……這是一項不克不及再遲延的任務。我們寄厚看于國家教委能及時訂出實施計劃,及時采取有用辦法,乃至我平易近族的固有文明真能永不衰替、永不用掉。”


趙樸初書法聯

二、自發的平易近間讀經與自覺的經典誦讀


《中華古詩文讀本》
蔣慶是21世紀初有影響的讀經倡導者之一,2004年他編撰的《中華文明經典基礎教導誦本》由高級教導出書社出書,收錄了從《詩經》《孝經》到王陽明的《傳習錄》共19部儒家經典,15萬字;設計為12冊,并給文章的每個字都加注了拼音,為的是使小學6年12個學期里,“天天誦讀一課,每學期誦讀一冊”。但由于蔣慶濃厚的政治儒學思惟,其讀經理念和經典編寫讀本遭到學界的廣泛質疑,并未獲得年夜范圍實施。
經典名著是人類聰明的結晶,是優美文字和思惟的結合體。誦讀經典既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在傳承中華文明、推進素質教導中發揮了不成替換的獨特感化。從2007年開始,教導部、國家語言文字任務委員會在學校和全社會開展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誦讀行動,開展了中華誦經典誦讀年夜賽、規范漢字書寫年夜賽、詩詞創作年夜賽、中華經典誦讀夏令營、傳統文明節日晚會等活動,極年夜地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傳播與教學,不斷將中華經典誦讀推向縱深發展。2009年,教導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在教導系統做好“中華誦”經典誦讀任務的意見(教語用廳〔2009〕2號)》,請求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重視和開展經典誦讀類活動;2010年,教導部、國家語言文字任務委員會下發《關于在學校開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任務的告訴(教語用函〔2010〕6號)》,開展誦讀、書法、寫作、演講等全國性系列活動,2011年召開了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的經驗交通會;2013年,教導部、國家語言文字任務委員會開始建設中華經典資源庫和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2015年中華經典資源庫一期結束并對外展現;隨后,按期舉辦經典誦寫講骨干教師培訓;又開展“書法名家進校園”專題活動,研討制訂“中華通韻”,聯合中心電視臺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年夜會、成語年夜會和中國詩詞年夜會等原創brand節目。2018年9月,教導部、國家語言文字任務委員會印發《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計劃》,該工程從2019年到2021年持續開展了經典誦讀年夜賽、詩文創作年夜賽、“祖國印記”學生篆刻年夜賽、“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年夜賽等活動,將經典誦讀從試點活動轉變為日常活動。

自20世紀90年月中期持續到21世紀的海峽兩岸的“讀經現象”,持續時間長,社會關注度高,爭論劇烈,影響深遠。讀經現象即一場有語文任務者、媒體任務者、文明批評家、教師、出書商、教導基金會以及學生和家長們多方參與,有思潮、有綱領,也有爭論和批評,自下而上,有必定規模和影響的活動。呈現出四個特征:需求熱,有共識;實踐多,不合年夜;課程化,有難度;有政策,正深化。但這次讀經運動的后期,慢慢演變為平易近間以私塾、學堂和書院為主體的讀經教導,和以各級各類學校為主體開展的經典誦讀行動。前者在平易近間悲壯地開展,在發展中慢慢裸露出各種問題,不斷遭到社會部門媒體的批評;后者由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從個別試點走向了廣泛實施,培養了以儒家經典為主的中華經典傳承發展史上最為壯闊的活動課飛騰,并慢慢升級為以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為主體的經典教導開展。



胡曉明編《讀經:啟蒙還是蒙昧?——來自平易近間的聲音》
三、“讀經”在論爭平分化升級

在平易近間讀經和經典誦讀轟轟烈烈開展的同時,社會上關于兒童讀經的批評也是如火如荼。針對2004年蔣慶編撰的《中華文明經典基礎教導誦本》出書,時為耶魯年夜學博士候選人的薛涌在南邊周末發表《走向蒙昧的文明守舊主義——斥當代“年夜儒”蔣慶》,對蔣慶編撰的《誦本》和誦經的做法提出了強烈的質疑,給予了劇烈的批評。薛涌贊同蔡元培廢除讀經是“賢明之舉”,反對現在還讓孩子們讀經,反對“強迫孩子在3—12歲期間背15萬字本身并不懂的東西”。他視蔣慶為文明守舊主義的代表,認為這種思潮假如在國內占據主導位置,社會將有“回到蒙昧之虞”。薛涌的這篇文章最後發表在《南邊周末》,當即在全國知識界惹起廣泛關注。隨后秋風發表《現代化外套下的蒙昧主義》反駁薛涌,薛涌以《什么是蒙昧——再論讀經,兼答秋風》作答。隨后不斷有學者發表爭論的文章,如楊東平《讀經之辨:回到常識和現實》、許紀霖《讀經的窘境》、袁偉時《評讀經:中國人何須為儒家文明殉葬》、方克立《關于當前年夜陸新儒學問題的三封信》等。

蔣慶
就這次論爭的整體而言,倡導推動一方以王財貴、南懷瑾、郭齊家、蔣慶等為主,他們被稱為“倡導兒童讀經的四正人”,此外還有趙樸初等的極力提議;反對方以方克立、薛涌、劉曉東、柯小剛等為主,而中間派更多,好比徐勇、胡曉明、于述勝、劉鐵芳、沈立,等等。就普通而言,年夜多數學者認為讀經是對當下教導的包養價格ptt無益補充,如李世宏認為,當前“讀經熱”的興起是一種正常的教導現象,不過也應該根據當代教學理論和教導心思學道理,采取多種分歧情勢的教學方式,不要把讀經變成應試的附庸!徐梓在剖析了朱熹編著的《小學》教材后,指出“我們不反對讀經,但不主張兒童過早讀經,特別是狹義的儒家經典。現在讀經名義下的所謂經典……最重要的是儒家經典,特別是‘四書五經’。這是兒童所不克不及接收、尤其是沒有興趣接收的內容。在舊時行欠亨,在現代社會實行起來困難更年夜”。李山認為這一兩回關于讀經爭論質量不濟,不克不及指看爭論出建設性意見;認為“茲事體年夜”,讀經典應有現代人的自立性。安康的讀經需求多方面學術的一起配合,需求古典學問與現代知識兩翼的并展。“不關未來的讀經,不難成為新的禁錮;不尊敬傳統,也難以真正開出文明的新局”。

對平易近間讀經和經典誦讀進行深度反思并提出前瞻性建議,將經典從誦讀轉變到教導,明確提出此觀點的學者之一是沈立。他認為,兒童讀經實質上是一種經典文明教導,不僅強調經典文明的學習,還強調各種經典藝術的學習;經典教導除了東方文明與藝術經典以外,還可以包含東方文明與藝術經典,是一種可以面向21世紀的中國博雅教導。反觀當下的讀經運動,兒童讀經的教材一開始都是“四書五經”,這種做法不合適中國傳統教導的教導規律與教學法式;教學方法不只是跟著讀,還有吟誦以及書空、影寫、描紅、摹寫和默寫等,小學階段必定要開始以字意與故事為主的講解而不是不講解,兒童讀經應該接近于新傳統教導門戶的范疇。兒童讀經是擺脫當前教導窘境的一種天然選擇。當下的教導犯了兩種病——“以變為常”和“以本為末”。兒童讀經運動發展到明天,已經到達一個十字路口,經過適當的調整與改良,就能夠會進進一個安康持續的發展階段——經典教導階段。沈立提出在中小學奉行從校園環境與視覺抽像著手,深刻到理念與行為層面,逐漸樹立一個基于傳統文明的學校抽像識別系統。再由表及里,循序漸進,慢慢開設以《三字經》與《千字文》為代表的蒙學課程、以《聲律啟蒙》與《說文解字》為代表的“小學”課程以及以《年夜學》與《論語》為代表的“年夜學”課程。其實就是已經提出了經典誦讀轉變到經典教導的初步設計和實踐計劃,盡管這個計劃的傳統痕跡和誦讀影響還是很濃厚。

恰是在這樣的歷史佈景之下,2014年3月26日,教導部印發了《完美中華優秀傳統文明教導指導綱要》,第一次周全就推動和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明教導的指導原則、各階段內容和教學目標、保證辦法等給出了指導,特別強調要對全體學生的學習全流程進行周全的傳統文明內容的融進。2016年9月,山東省教導廳制訂了首個貫穿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山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明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就課程的定位、原則、內容、目標、教材編寫請求、考評和保證等給出了具體的請求。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了到2025年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包養一個月明傳承發展體系,教導普及是此中的一個主要體系,屆時要構建貫穿國平易近教導體系始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明課程和教材體系。2019年12月,中國教導學會研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明課程指導標準(試用本)》發布。2021年,教導部頒發《中華優秀傳統文明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從中可以看出,完美中華優秀傳統文明教導,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明課程和教材體系,是一以貫之的國家意志和行為,標志著中華經典從“誦讀”到“教導”的轉變。


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小學一年級課本
四、為什么是儒學回歸?

平易近間讀經、經典誦讀和經典教導,前后接續,為何說這次傳統文明教導傳承發展歷程是儒學“游魂”的回歸呢?除了國際思潮變遷、國內政治經濟等疾速發展以及“新經學”學術研討的興起等眾多原因之外,這里重要從近百年中華經典傳承發展的內容主體來作一細致剖析。

(一)歷代學者對讀經對象的討論,始終將儒學經典納進到年夜眾傳播的主體內容

20世紀二三十年月,梁啟超、胡適、錢穆甚至魯迅都開列過關于國學經典的青年讀書書目,此中梁啟超說:“今再為擬一真正之最低限制如下:《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記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噴鼻山集》,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又說:“《論語》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惟之總源頭,《孟子》自宋以后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涯之安排者。故吾盼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克不及,亦須翻閱屢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以《四書》為首的儒家經典是梁啟超學者重視和首推的,是20世紀中國年夜多數學者在面對年夜眾時所達成的共識。錢穆的中國人必讀九部書,《四書》在此中;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不僅重視經典,也如實指出了“四書五經”的主要位置;當代學者樓宇烈的“三玄四書五經”的推薦書目,儒家經典更是占據絕對位置。


梁啟超著《飲冰室書話》
(二)儒家經典是當代經典教導中的首選內容和重要內容,是各界的共識

從當代學者認可的經典讀物來看,牟鐘鑒提出包養網VIP,“要打破傳統的經學框架”,“經典”指的是“文明要典”,“學校中的經典教導可以根據青少年的年齡和文明水平分階段由淺進深地實施,四書、五經、老、莊、荀、韓慢慢列進,或設立國學課,或由品德文學、歷史、哲學課分別承擔,要組織專家編寫課本,但應以解說包養犯法嗎原典為主”。教導學者郭齊家指出,所謂“文明經典”,則是對于某個文明傳統而言的最具權威性的著作,這在我們中國文明中就是指儒家的四書五經(或《十三經》),道家的《老子》(《品德經》)、《莊子》(《南華經》),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孫子》,法家的《韓非子》,醫家的《黃帝內經》,佛家的《心經》《金剛經》《壇經》,史家的《史記》等等。教導學者劉良華包養軟體認為,借使倘使讀經,宜以“四書五經”為主,因為“四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